胡蜂屬膜翅目胡蜂總科,為捕食性蜂類。全世界約有 1.5萬種,已知 5000種以上。常見的胡蜂種類有茅胡蜂、黑尾胡蜂、金環胡蜂等。其中茅胡蜂和墨胸胡蜂又被俗稱為“葫蘆包”。
胡蜂的特性
正常情況下,胡蜂一年大約繁殖三代。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當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處于抱團越冬狀態下的胡蜂開始從越冬場所散團飛出,并在周圍尋找食物、水來補充體力。4月上旬到中旬,氣溫升至17℃左右,胡蜂就開始尋找筑巢地點,一般巢址選在背風、向陽、隱蔽,靠近水源,且食源豐富的地方,一只越冬蜂建一巢。由于越冬蜂體質較弱,主要任務是建巢,一旦巢室建成,就開始產卵。第一代卵產生的時間大約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約25天后發育成為第一代成蟲。這一代成蟲生命周期較短,完成第二代卵的生產后即死亡,對人畜的攻擊力不強。第二代成蟲大約出現在7月上中旬,其發育過程與第一代相似。第三代成蟲大約出現在8月中下旬,這一代成蟲生命周期較長,生活力旺盛,對人畜的攻擊力較強。經過第一代和第二代繁殖,種群數量快速增加,筑巢速度明顯加快。當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胡蜂的活動能力減弱,巢外活動減少;溫度低于12-15℃時,陸續離巢,尋找越冬場所,但是也有觀察到10℃以下還有胡蜂活動情況。正常年份能夠成功越冬存活的胡蜂約為當初越冬蜂總數的5-10%。
胡蜂對溫度和濕度非常敏感,春秋季白天活動,夏季上午和下午活動,中午因溫度高而歸巢休息。夜晚和雨天不在巢外活動。胡蜂是色盲,但有很強的趨光性,對白色和運動物體比較敏感。胡蜂的方向性很強,在500米以內能準確找到目標。
胡蜂是有益昆蟲,它主要捕食鱗翅目、雙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蜻蜓目等昆蟲的蠕蟲。據觀察,每只胡蜂可捕食1000只蒼蠅和1000只害蟲,一個蜂巢可控制5000畝森林免遭害蟲危害。也喜歡以甜性的干鮮果品為食。
胡蜂襲人原因分析
胡蜂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當蜂巢受到驚擾時,第一只飛出的胡蜂將會迅速認準來犯者,沖向前去蜇刺目標,或在蜇刺前即向目標“噴出”毒液,以氣味指示后來的蜂群循味攻擊。
襲人原因分析:胡蜂一般不會主動對人畜發起攻擊。但是下列情形就另當別論了,一是有意無意驚擾攻擊蜂巢;二是夏秋季高溫干旱,正是胡蜂生長、發育、繁殖高峰期,人為稍有驚擾,極易招致群蜂攻擊;三是涂抹化妝品的氣味易被誤認為蜜源而招來胡蜂;四是身上的汗味、酒味也容易招來胡蜂的攻擊;五是穿著白色、極淺的灰色和極淡的黃色服飾容易引起胡蜂的注意和警惕。
中毒原理:胡蜂群體分工明確,保衛蜂巢的任務主要由雌胡蜂承擔,它尾部,嵌于腹部末端的蜇針粗大、十分牢固,收縮自如、有力,其蜇針中空,向目標體內注射毒液快、準、狠。胡蜂毒液成分復雜,據現有研究資料,已知蜂毒主要成分有組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多肽神經毒、激肽、多肽溶血毒、磷脂酶、透明脂酸、肥大細胞脫粒多肽。因胡蜂種類的不同,其蜂毒成分及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被胡蜂蜇傷后,其毒素的綜合成分造成綜合反應,給醫療救治也帶來不便。
胡蜂預防和除治
(一)預防措施
做好預防是避免胡蜂蜇人致傷致死最有效的辦法。
1、預防。不主動攻擊或侵擾胡蜂巢穴,造成人員傷亡絕大多數是驚擾胡蜂巢時發生的;一旦與胡蜂不期而遇,若只有零星的單蜂停落身上,輕輕抖落即可;招致蜂群攻擊時,要用衣物保護好頭、頸部位,原地趴下,絕不可撲打反擊,否則會招致更猛烈的攻擊;一旦不小心觸動有胡蜂的樹枝、草叢,引起群蜂騷動,千萬不要慌張失措拔腿狂奔,而是利用地形或障礙物的遮擋馬上蹲下,屏息斂氣,紋絲不動,再慢慢移動隨身攜帶的草帽遮擋顏面、頭頸;在山野中游玩、勞作時不涂抹香水,以防野蜂聞風而至;也不要穿容易引起胡蜂敏感或警覺顏色的衣服,以防野蜂誤會。
2、摘除蜂巢和警示:及時發現蜂巢,對人群密集、交通要到、人為活動易道達區域的蜂巢應及時報告專業機構,進行控制或滅殺,并在有胡蜂巢附近醒目位置,設立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防范。
3、宣傳:宣傳胡蜂的預防急救知識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胡蜂傷害。宣傳的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宣傳畫、宣傳標語,也可以是口口相傳。讓人們認識胡蜂,正確掌握預防胡蜂基本常識,以及受傷后的救治知識。
(二)除治措施
1、火攻。胡蜂皆懼火,除被直接燒死外,還有煙熏的效果。可在長竹竿一端扎上浸過燃油的廢舊棉花,點燃后伸到蜂巢邊燒毀蜂巢。若采用殺蟲噴劑,其驅動介質多為易燃性液化氣體,可以直接點燃起到雙重效果,火焰噴射遠,火力強,有奇效。火攻法對環境安全要求高,很多場合不適用,一般要求夜晚行動。若點火前驚擾了蜂群,或者初期火勢較小,可能招致蜂群瘋狂攻擊,特別要注意對周圍人員的疏散。
2、套袋法。夜晚采取行動,先用殺蟲劑噴射蜂巢出口和巢外群蜂,隨后用袋子迅速將整個蜂窩套住,扎緊袋口,從根部鏟除摘下,蜂巢連袋一起投入水中或澆上汽油用火燒掉。此法要求袋子要有足夠的強度,防止被胡蜂咬破;袋子大小要合適,小了罩不住,卻驚動了蜂窩,會使行動變得十分麻煩,甚至失敗,所以事先偵察很重要。
3、噴藥毒殺。大部分殺蟲劑對胡蜂有效,采用高揚程噴霧設施對準蜂巢全覆蓋噴藥,缺點是對躲避在窩內的蜂群無效,噴藥后要配合搗巢方可根除。注意將死蜂和蜂蛹妥善處理,防止鳥類誤食后中毒。
4、藥物熏殺。用布條、毛巾沾上農藥掛在蜂巢上可將一巢蜂全部熏殺。注意將死蜂和蜂蛹妥善處理,防止鳥類誤食后中毒。
5、高壓水槍搗巢。用高壓水槍對建在高處人員難以達到的蜂巢,進行噴射,將蜂巢打碎。要隨身攜帶殺蟲劑噴殺游蜂。
6、焚毀蜂群。深秋季節,離巢的胡蜂遷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較溫暖處去避寒,常數百只聚攏抱成一團,抵御寒冷。發現蜂群可用火焚燒。
7、攜藥法。一般由專業人員操作。把捕到的胡蜂放入預置“毀巢靈”粉劑的瓶內,藥粉均勻地敷到蜂體后將其放回,即可污染全巢,達到毀巢的目的。也可用小紗網輕輕按住胡蜂,將毒性較強的農藥糖液體涂在胡蜂的胸部和腹部,再把它們放走。這些胡蜂回巢后,其它胡蜂就會來甜食其身上的毒糖液,致使全巢中毒。
急救知識
胡蜂腹部末端有一對毒囊和一枚毒刺,毒針刺入皮膚即放出毒液。胡蜂中毒可引起局部紅腫刺痛,重時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過敏性體質的人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肝功能衰竭。若是胡蜂蜇傷,要立即檢查蜇傷處,拔除毒刺擠出毒液,及時到專業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