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產地
高加索蜂原產于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山區(圖1)。原產地氣候溫和,冬季不太寒冷,春季蜜源植物豐富,夏季較熱,無霜期較長。主要分布于格魯吉亞,其次分布于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有資料表明,土耳其的東北部也有其蹤跡。
(二)引入歷史
據東北地區文獻記載,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高加索蜂由俄羅斯遠東多次引入中國東北地區,飼養在東北的東部、北部和西部個別地區,后來在飼養中與黑蜂、意蜂雜交。
1974年5—6月農業部和外貿部由加拿大引進高加索蜂王50只,分配給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新疆等5個省、自治區。有關單位和蜂場引入高加索蜂蜂王后,當年就用其培育處女王,與當地蜂場原有的雄蜂雜交,投入生產使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種措施,各地都沒有保存其純種后代。
1975年由前蘇聯引進高加索蜂王5只,保存于黑龍江省林口縣蜜蜂原種場,后轉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蜜蜂原種場。20世紀80年代,該場曾對其進行了繁育和推廣應用。
2000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由格魯吉亞引進高加索蜂王50只(存活27只),分別保存于北京、吉林、河南等地。
(一)形態特征
高加索蜂為黑色蜂種,其個體大小、體形和絨毛與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體呈黑色或深褐色(圖2);雄蜂體呈黑色或灰褐色,其胸部絨毛為黑色(圖3);工蜂體呈黑色,第1腹節背板上通常具棕色斑,少數工蜂第2腹節背板具棕紅色環帶,其絨毛多呈深灰色(圖4)。其他主要形態特征見表1。
(二)生物學特性
高加索蜂產育力強,育蟲節律平緩,氣候、蜜源等自然條件對群勢發展的影響不太明顯。春季群勢發展緩慢,在炎熱的夏季仍可保持較大面積的育蟲區,子脾密實度達90%以上,秋季蜂王停產晚(圖5)。分蜂性弱,能維持較大的群勢。采集力強,泌漿能力與卡尼鄂拉蜂相似,花粉的采集量低于意大利蜂。泌蠟造脾能力強,愛造贅脾。性情較溫馴,不怕光,開箱檢查時較安靜。定向力差,易迷巢。盜性強。采集樹膠的能力強于其他任何品種的蜜蜂。在緯度較高的嚴寒地區越冬性能較差。抗病力和抗螨力與意大利蜂相似,易感染孢子蟲病,易發生甘露蜜中毒。蜜房封蓋為濕型。
(三)生產性能
高加索蜂的產蜜能力很強,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椴樹花期,一個高加索蜂強群最高可產蜂蜜60kg以上。產漿能力低,在大流蜜期,每群每72h只產王漿20~30g,但其10-羥基-2-癸烯酸(10-HDA)含量超過2.0%。可用其進行花粉生產,年均群產花粉2~4kg。因其極愛采集樹膠,是進行蜂膠生產的首選蜂種。高加索蜂可利用的蜜源植物有椴樹、槐樹、荊條、香薷(圖6)、蒲公英(圖7)等。此外,高加索蜂還可用于為果樹和大棚內的蔬菜、瓜果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