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蜂的生活區(qū)域不廣,主要分布國家為巴基斯坦、中國南部及印尼。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兩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區(qū)。
一、稱謂來源
虎頭蜂并不是正式的學名,而是民間對某些大型胡蜂的俗稱,源于這些胡蜂頭大的像老虎、性情兇猛像老虎且身體長有虎斑,因此人們便形象的將它們稱作“虎頭蜂”,另外有些地方虎頭蜂也被稱作“雞籠蜂”,原因是虎頭蜂的蜂窩不管是形狀還是大小都像雞籠。
二、形態(tài)特征
虎頭蜂體色鮮明且多呈黃黑相間,成蜂有一對觸角、兩對翅膀、三對足,軀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頭部腎形,大型復(fù)眼位于頭上部兩側(cè),胸部近似圓柱形并分三節(jié),每節(jié)都生有一對足,中、后胸上各生一對膜質(zhì)翅膀,雌蜂腹部末端有輸卵管退化形成的螯針。
三、生長發(fā)育
虎頭蜂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昆蟲,三型蜂都要經(jīng)歷卵、幼蟲、蛹、成蜂四個階段,卵白色,橢圓形,幼蟲白色,無足,體型粗胖,蛹黃白色且體色會隨老熟程度而逐漸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明顯可見,蛹期不進食,在蜂房中羽化成蜂后用上顎咬破室口鉆出。
四、社會結(jié)構(gòu)
虎頭蜂是典型的社會性昆蟲,每群蜂均由雌蜂、雄蜂和職蜂組成,其中雌蜂主要負責產(chǎn)卵和哺育第一代職蜂,雄蜂主要負責與同巢或異巢雌蜂交尾且交尾后不久便死亡,而工蜂則主要負責蜂群內(nèi)幾乎所有的勞作,例如修筑蜂巢、飼喂幼蟲、采集食物、守衛(wèi)蜂巢等。
五、生活習性
虎頭蜂是雜食偏肉食性昆蟲,主要以小型昆蟲及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為食,也采食多種植物成熟的果實和蜜腺分泌的花蜜,食物匱乏的季節(jié)持強臨弱現(xiàn)象極為普遍,多筑巢于地底、石洞或大樹上,筑巢材料是浸軟后類似紙漿狀的木漿且蜂巢外部還包裹著堅硬的巢殼。
六、代表物種
1、中國大虎頭蜂:中國大虎頭蜂學名金環(huán)胡蜂,體長可達40毫米,世界五大毒蜂之一,典型的特征是頭部為橙黃色且胸部幾乎全部為黑色。
2、黑尾虎頭蜂:黑尾虎頭蜂學名黑尾胡蜂,體長24~36毫米,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后半段為黑色,攻擊性相對比較弱,鮮有蜇人致死的記錄。
3、黃腰虎頭蜂:黃腰虎頭蜂學名黃腰胡蜂,體長25~30毫米,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前半段鮮黃色、后半段黑色,在所有虎頭蜂中蜇人率最高。
4、黃腳虎頭蜂:黃腳虎頭蜂學名黃腳胡蜂,體長25~30毫米,典型的特征是各腳前半段為黃色或黃白色,攻擊性強且常有蜇人致死的報道。
5、黑腹虎頭蜂:黑腹虎頭蜂學名黑絨胡蜂,體長20~32毫米,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幾乎全為黑色,攻擊性和毒性都極強且蜇人致死紀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