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的別名還為:黃蜂、馬蜂、地王蜂(廣西)、地龍蜂、紅頭蜂(云南、貴州)、大土蜂(臺語);臺灣大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黑腰蜂(云南、貴州)。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見而生畏。長約16毫米,觸角、翅和跗節橘黃色;身體烏黑發亮,有黃條紋和成對的斑點。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見的大胡蜂(大胡蜂屬)和小胡蜂(小胡蜂屬)。蜂窩是紙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漿制成。通常較大型的蜂窩單層蜂室可有多達2000多個幼蟲室,用多個短柄連接在牢固的懸垂物上或上層蜂室形成圓球狀。
胡蜂的口器為咀嚼式,觸角具12或13節。通常有翅,胸腹之間以纖細的"腰"相連。雌體具可怕的螫刺。成蟲主要以花蜜為食,但幼蟲以母體提供的昆蟲為食。
胡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征,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同時,它的單眼、復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即有毒蜂針。
胡蜂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或為單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茸毛一般較短。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靜止時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口器發達,上顎較粗壯。雄蜂腹部7節,無螫針。雌蜂腹部6節,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
胡蜂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人。被胡蜂螫后,受螫皮膚立刻紅腫、疼痛,甚至出現瘀點和皮膚壞死;眼睛被螫時疼痛劇烈,流淚,紅腫,可以發生角膜潰瘍。看見胡蜂了要遠離!
胡蜂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山區的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