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蜂,簡稱喀蜂,是西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屬于蜂蜜高產型蜂種,原產自羅馬尼亞,是歐洲東南部地區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獨特的蜂種,于1978年引入我國,現被廣泛飼養,是比較好的蜜蜂育種培育的藍本蜂種,那么喀爾巴阡蜂是一個怎樣的的蜂種呢?具有哪些特點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地理分布
喀爾巴阡蜂原產于羅馬尼亞的弗蒂地區,烏克蘭西部的喀爾巴阡山區也有部分分布,后因其體質棒、適應性好、繁殖率高等優點被引入我國,經過多年飼養,普遍分布于我國中部及北部地區。
形態特征
喀爾巴阡蜂蜂體呈黑色,大小和外觀膚色與卡尼鄂拉蜂類似,但腹部比卡尼鄂拉蜂細長,蜂王呈黑色或深棕色,部分蜂王腹節背板有棕色斑紋或棕紅色環帶,雄蜂有黑色或灰棕色,工蜂普遍為黑色且覆毛短,絨毛帶較寬、較密,部分工蜂的第2-3腹節背板有棕色斑紋,極個別工蜂又呈現棕紅色環帶。
引入歷史
1978年,喀爾巴阡蜂王由農林部從羅馬尼亞引進,交由遼寧省大連華僑果樹農場養蜂隊飼養和管理,1979年轉至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繁育保存至今;2003年羅馬尼亞贈送給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20只喀爾巴阡蜂王。目前,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已繁育保存60多群純種喀爾巴阡蜂,是比較純正的喀爾巴阡蜂種。
推廣情況
據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統計資料,截至2005年該所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喀爾巴阡蜂種蜂王9000多只,改良蜜蜂100多萬群。至2008年在全國養蜂主產區約有喀爾巴阡蜂及其雜交種蜜蜂40萬群。
蜂種優勢
1.采蜜力強:喀爾巴阡蜂善于利用零散蜜源:對大宗蜜源也能高效采集,其繁殖力隨著蜜源條件的好和差而變化,蜜源條件好則繁殖速度快,蜜源條件差則繁殖速度慢,且在花期伊始則表現較為暴躁,巢脾上的蜜房封蓋呈現“中間型”。
2.環境敏感:喀爾巴阡蜂對外界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蜜源豐富時則蜂王產卵力強盛,蜂群繁殖速度較快,當外界蜜源匱乏時則保存蜂群實力,故喀蜂會隨著環境變化而保持不同數量的蜂群大小。
3.雜交后強:喀爾巴阡蜂繁育能力強,育子脾面積較大,密實度可達90%以上,成蜂率較高,如果喀爾巴阡蜂與意蜂、高加索蜂等蜂種雜交后會表現出一定的基因雜家優勢,其效果十分明顯。
4.分蜂性弱:喀爾巴阡蜂不易發生分蜂,其分蜂率比卡尼鄂拉蜂還底,比較耐寒,在高緯度地區亦能正常活動,越冬安全,比較節省飼料,方向感強,不易發生迷巢,盜蜂性弱,抗病能力強,對螨蟲、白堊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不耐熱。
產量分析
喀爾巴阡蜂有較強的產蜜能力,在流蜜期,一個喀爾巴阡蜂強群可產蜂蜜達50-80公斤左右,但王漿能力偏低,產花粉能力強,蜂群/年可產花粉2-3公斤左右,泌蠟和造脾能力比較強,在繁殖期和生產期,平均產蜂蠟可達310克,蜜房封蓋為干型,呈白色,較適宜生產巢蜜。
總結:喀爾巴阡蜂既是蜂蜜高產型蜂種,也是為果樹、蔬菜、農作物授粉和城市養蜂的好蜂種,可廣泛應用于中國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