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也稱蜂后、母蜂、女蜂、產卵王、蜂皇等,是蜂群中唯一擁有完整生殖系統的雌蜂,專司產卵,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自然狀態下,一個蜂群只有一只蜂王,也就說如果這唯一的一只蜂王傷殘、失蹤或死亡后,整個蜂群將面臨衰落的處境,所以我們養蜂的重點就是要看住蜂王,一旦發生此類情況就要及時補救,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蜂王死了怎么辦吧!
1、蜂王死了怎么辦?
①自然培育新王:如果蜂群中的蜂王死,養蜂人不用過份擔憂,雖然老蜂王死了,蜂群會出現一個動亂的時期,但過一天左右工蜂就會為王臺中的幼蟲喂食蜂王漿,這些幼蜂出臺以后就會形成新的蜂王。
②重新介入新王:如果蜂王死了,養蜂人可以直接從其他蜂箱中引入一只新的成年蜂王,只要能想辦法讓蜂群接受這只新蜂王,蜂群就會回到正常的狀態下運轉。
③和其它蜂群合并:蜂王也是有壽命期限的,如果蜂王正常死亡,那么就表示蜂群開始走向衰落,那么我們可以人為的將這個蜂群的蜜蜂及時合并到其它的蜂群中,蜂群成功并入后,就把這個合并后的蜂群當成一個蜂群來進行飼養,這是挽救一個衰落蜂群的辦法。
2、蜂群失王的原因是什么?
①無帶子脾:以中蜂為例,中蜂分蜂必須帶子脾,因為中蜂沒有子脾就會飛逃,分蜂時巢內只有蛹而沒有幼蟲和卵,表示蜂群分蜂意念很強,雄蜂多,這種情況是新王易逃和失王的原因。
②新王錯投:新王進錯巢門是其失敗的原因,當分蜂群與母群之間距離太近或飛行線路彼此交迭,新王外出交尾后極有可能錯投,如不及時處理則導致蜂王被圍,最終導致蜂群失王。
③敵害原因:在自然界中,蜜蜂的敵害是比較多的,在春、夏季分蜂時,空中出現大量的蜜蜂,形成蜂團,引起了敵害的注意,如胡蜂、飛鳥、蜻蜓等敵害極易在空中追捕、獵殺交尾蜂王。
④環境因素:飼養環境不利于養蜂,如在行人、車輛、音響嘈雜等形形色色的人為干擾環境下往往會影響新王回巢,從而造成蜂群失王。
⑤人為因素:蜜蜂養殖過程中,因養蜂人經驗欠缺,或操作不當,造成蜂王傷殘、甚至死亡,這也是蜂群失王的原因。
3、怎么判斷蜂群失王?
①表現急躁:蜂王可通過自身分泌的“蜂王信息素”控制蜂群的秩序,蜂群失王數小時后工蜂便會產生失王情緒,表現出騷動不安、慌亂緊張等。
②工蜂產卵:蜂群失王時間較久可引起部分工蜂的卵巢發育產卵,這些未受精卵可發育成雄蜂,一般在失王3~5天就可發現。
③出勤率低:蜂群失王后蜂群出勤明顯減少,工蜂顏色都比較黑,在巢門亂爬,打開箱蓋容易受驚,發出蜂鳴聲,但是強群失王一般不會有此表現。
④工蜂集結:蜂群失王最突出的表現是箱外工蜂繞地飛行,工蜂在箱外集結,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排除可能有螞蟻、蠟蛾等敵害在箱內匿藏。
⑤無蜂守衛:正常的蜂群工作有秩序,保育蜂、筑巢蜂、采蜜蜂和守衛蜂各司其職,有王群巢門有守衛蜂,而無王群巢門通常無守衛蜂。
4、蜂王為什么會被圍?
①如果一個沒有分蜂意念的蜂群內出現新王,發生這種情況時蜂王往往會被工蜂咬死拉出箱外,這也是蜂王進錯蜂巢出現的狀況導致失王。
②如果小群或中等群勢的雙王群隔王柵安裝不嚴導致蜂王串箱,這種情況下蜂王多數會被圍死。
③如果雙王箱蜂王交尾伴蜂較少,護理不好蜂王,當蜂王交尾回巢時則易誤入他群而被工蜂圍死。
④如果失王在6小時以內的無王群內導入蜂王,這種情況下多數會被圍死,通常要在6小時過后才可以介入新王。
⑤如果新老王在同箱內快速調換,這種情況下新蜂王往往會被圍死,特別是未開產的新王。
總結:雖然在養蜂過程中,難免發生蜂群失王的現象,但是只要掌握了方法,了解蜜蜂的習性及失王的具體原因,我們也會找到辦法來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