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的產卵者,俗稱蜂皇、蜂后、母蜂、產卵王等,它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在蜂群中既不勞作也不保衛蜂群,同時,蜂王通過分泌獨特的化學信息素來控制蜂群的正常秩序,蜂王的存在是整個蜂群的核心,承擔著蜂群未來的重任,那么蜂王都有什么特點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蜂王的特點有哪些吧!
蜂王的作用是什么?
蜂王在整個蜂群中的唯一作用就是產卵和穩定蜂群,有蜂王在蜂群就安定,蜂王一旦失去或者不起作用了,蜂群就會出現狀況,輕者工蜂產卵,重則蜂群滅亡。正常情況下,蜂群內除了蜂王自己外,其它所有的成員都是由蜂王產卵而來的。理論上,一直優良的蜂王在產卵期間一晝夜可產卵1500枚左右,但這個產卵能力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這要依賴與蜂王自身的遺傳基因、蜜源情況、氣候季節自己蜂群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的。
雖然蜂王可以通過分泌獨特的蜂王信息素來控制蜂群,但在實際的蜜蜂養殖過程中發現,蜂王并不是蜂群的領導者,真正蜂群的領導者是那龐大群體的工蜂,工蜂飼喂蜂王,保衛蜂巢、清理巢穴、控制分蜂等。
蜂王的特點有哪些?
一、形態特征
蜂王的體型比工蜂長三分之一,腹部更長,末端有螫針,腹下無蠟腺,翅僅覆蓋腹部的一半,足不如工蜂和雄蜂粗壯,后足無花粉筐,因蜂種的不同蜂王的顏色也有較大差異,比如中華蜜蜂的蜂王有兩種體色,一種是腹節有明顯的褐黃環且整個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種的腹節無明顯褐黃環且整個腹部呈黑色。但無論品種差異幾何,蜂王細長身體這一明顯特征都是通用的區分方式,也是區分其他蜂型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生長發育
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在工蜂建造的王臺中培育出來的,上一代蜂王在王臺產下受精卵后,由工蜂對受精卵施以特別的照顧,喂食營養價值極高的蜂王漿,直到幼蟲化蛹前都始終如一的喂養蜂王漿,這種物質對雌性生殖器官發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6天后幼蟲變成蜂蛹,11~12天后開始爬出蜂房。如果王臺中不止一個蜂蛹破繭而出的話,就會出現“爭奪王位”的戰斗,兩只處女蜂王就會展開廝殺,直到一方生出。
三、婚飛交尾
蜂王的交尾(即交配)是在空中進行的,而且是邊飛邊交尾。蜂王的一生旨在一個時間點內完成交尾一次或數次,如果人為養殖中多次交尾的話,會減少蜂王的壽命。當交尾完成后,蜂王會將精子貯存在受精囊內,可以用于一生的產卵之用,一般來說交尾2~3天后蜂王就開始產卵了,自產卵后,蜂王就不在離開蜂巢,除非是自然分蜂等特殊情況。相比其他蜂型,蜂王的壽命是最長的,這可能得益于蜂王終生食用蜂王漿的原因。
四、產卵繁殖
蜂王的任務就是產卵,蜂王可根據蜂群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產下受精卵還是未受精卵,因為受精卵將發育成工蜂和蜂王,而未受精卵最終將發育成雄蜂;特別是在分蜂季節,雄蜂將開始大批量的出現,為即將分蜂做準備。一只正常交尾的蜂王可在受精囊內貯存500-700萬精子,一晝夜可產卵800-1500枚,年產卵量可達10萬枚,貯存的精子可終生使用。
五、控制次序
蜂王可通過自身分泌的“蜂王信息素”控制蜂群的次序,當蜂王失王數小時后蜂王信息素的濃度在蜂群中逐漸消失時工蜂就產生失王情緒,失王過久如巢內無能改造成王臺的小幼蟲,少數工蜂就會卵巢發育在巢房內產下未受精卵,這些未受精卵全部發育為雄蜂,最終使蜂群滅亡。
總結:蜂王在蜂群中是特殊的一種蜂型,肩負著整個蜂群的未來,但卻不是蜂群的實際領導者,蜂王“制造”蜂群成員,蜂群成員飼喂蜂王,相輔相成,也許這就是蜜蜂獨特的生存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