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內的空氣在一定的濕度條件下,蜂兒才能正常的發育,蜂群才能進行其他的工作,正常的蜂群本身具有調節蜂巢內空氣濕度的能力,人為正向必要的幫助,能減輕蜂群的勞動強度,有利于蜂群群勢的發展和蜂產品的品質 。
一、蜂群巢內空氣濕度的表現
1、蜂箱內水珠。當蜂箱內的空氣濕度達到飽和狀態,水蒸氣遇到箱壁、框梁、巢脾等有溫差時,形成水珠,蜂箱內的水珠能較為直觀的反應蜂群內空氣濕度狀況,作為判斷蜂巢內空氣濕度的重要依據。蜂箱內水珠越多,表明蜂箱內的空氣濕度越大。
水珠的多少與蜂群的生活密切相關。一般,在繁殖期,蜂群的育兒越多,蜂箱內的水珠越多;在大流蜜期,蜂群的采集量越大,蜂群內的水珠越多,同時水珠越多,說明此期內,蜂群的活動與蜜蜂代謝越旺盛。
2、巢門扇風。在流蜜期或繁殖旺盛期,巢內濕度較大,蜂群通過巢門扇風,排出(意蜂)潮濕氣體或引入新鮮空氣(中蜂),達到換氣降濕的目的,此期,通過箱外觀察,巢門口參與扇風的蜜蜂數量越多,說明巢內濕度越大。
二、蜂群巢內空氣高濕度對蜂群的危害
在低溫期,蜂群內高濕度蒸汽與水珠相互轉化,在水珠氣化過程中,吸收巢內熱量,降低巢溫,增加蜂群的保溫負擔。
在高溫期,蜂群內高濕度造成巢內悶熱,降低蜂群哺育、釀蜜的積極性,同時也容易產生分蜂熱,影響蜂群工作積極性。
三、蜂群巢內空氣濕度適宜的判斷
根據蜂群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濕度,在流蜜期或強群中,蜂群自然進水量大的時期,蜂群巢內空氣濕度應較低(濕度為60%左右),而在非流蜜期或弱群中,蜂群自然進水量小的時期,蜂群巢內的濕度應較高(濕度為88%左右)。
以蜂群的實際需要與蜂箱內水珠多少和巢門參與扇風蜂數量,判斷蜂群巢內空氣濕度是否為宜。
一般,意蜂怕潮,宜干不宜濕,中蜂喜濕,應以箱壁、箱底潮濕不見水珠為宜。
四、調控蜂群巢內空氣濕度的措施
根據巢內空氣濕度的判斷,對不適宜的巢門內空氣濕度應做相應的調整。
1、加濕
一般情況下,蜂群只要正常采集,蜜粉的含水量較高,足以滿足蜂群對濕度的需要。即使在越冬期,蜂箱內外的溫度差距,巢內的蒸汽也能滿足蜂群的正常生活需要。
2、降濕
低溫期(20℃以下),巢內濕度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濕熱氣體上行,碰到障礙物,有溫差就形成水珠。在低溫期濕度的調節方式主要是調整恰當的保溫方式。調整保溫的可選方法有,根據需要保溫;應逐漸撤除保溫物;薄保溫物換厚保溫物;增加保溫物的通透性;增加冷區的通風性,適度開啟冷區的巢門或通風窗;冷區上方不保溫等措施。
高溫期(20~36℃),降濕的主要措施是增加箱內的通風性。根據需要可選擇的調整方式有,采用高箱飼養,墊高箱體,開啟通風窗,多開巢門,拉大冷區巢脾間距,增加通風效果;抽調貯滿的蜜脾或多余的巢脾,使巢內自由空間盡可能大;傾斜箱體,使蜂箱前低后高,水珠容易流出容易等措施。
超高溫期(36℃以上),降濕應以降低蜂箱的溫度為宜。此時的外界溫度已經超過箱內的溫度,如果繼續通風,會使巢內的溫度更高,宜采用弱通風,蓋覆布;給蜂箱澆冷水,冷水從蜂箱的后壁流入,巢門流出;覆布噴水或用濕覆布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