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晶瑩剔透,營養豐富,價格親民,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保健品之一。
記者日前在采訪中聽說了一件新鮮事兒:有人竟將國家發明專利運用到了養蜂產業中,每瓶蜂蜜的科技含量那是杠杠地。這是怎么回事呢?
說起這帶有發明專利的蜂蜜來,還得從省科技廳知識產權產業促進處干部叢培龍說起。
去年5月,叢培龍被任命為通化市柳河縣西腰溝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扶貧干部,叢培龍就像村里勤勞的蜜蜂一樣,從來到西腰溝村的第一天起就沒閑著。
“論燒炕技術,我能在柳河縣駐村的第一書記里排前五。”叢培龍說。雖然來到村里的時間不長,但是叢培龍不僅農活沒少干,更是把村里的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儼然就是一名村里人。
西腰溝村位于柳南鄉西北部,全村有貧困人口10戶26人,其中因病、因學、因殘致貧者居多。雖然是貧困村,但這里遠離城市喧囂,有茂林細柳,有百花清流。
2016年,省科技廳投入扶貧項目資金30萬元成立了蜜蜂養殖合作社。“長白山椴樹蜜在全國都是鼎鼎有名的,我們西腰溝村更是優質原蜜的產地,這里的原蜜蜜色潤澤,甜潤適口,具有養胃補虛、清熱補中、解毒潤燥等食用和藥用價值。”叢培龍說,“近年來在省科技廳(知識產權局)的幫扶下,西腰溝村養蜂產蜜農戶數量已達到20余戶,蜜蜂千余群,原蜜年產量近4萬公斤。”
村里的蜂蜜確實是好東西,不過很快,叢培龍就發現了問題。
“村里還是土法養蜂,蜜蜂普遍存在血統混雜、種性退化現象,導致蜜蜂繁殖速度慢,蜂蜜產量不穩定,蜜蜂自然交尾無法定向繁殖等問題。”叢培龍說。
于是,為了培育適合本地的優良蜂種,叢培龍聯系了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向其咨詢關于蜜蜂人工繁殖技術的專利。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大力支持西腰溝村的養蜂產業,將蜂王人工授精技術引進和蜂種培育及推廣專利提供給了他。拿到專利后,叢培龍首先在兩家養蜂農戶中應用了這項專利技術。
蜜蜂首次產出蜂蜜的日子,“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升。”叢培龍高興地說,應用了這項專利技術,在本地就可以篩選和繁育適合地方氣候和自然環境的良種蜜蜂,有效解決因長期飼養和隨意引種等因素造成的蜂種退化問題,從而提高了蜜蜂繁殖效率,增加越冬安全性,提高抗蜂螨等嚴重危害蜂群的蜜蜂疫病。同時,提高了蜜蜂質量,有效增加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蜂產品產量,增加了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有效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看到了高科技蜂蜜帶來的效益,當地農戶更加支持這位第一書記的工作,越來越多的農戶在養蜂中應用了這項專利。“下一步我們將把這項專利推廣到西腰溝村全部養蜂戶乃至長白山椴樹蜜全區域。項目實施后,保守估計能為村里新增銷售收入20萬元。”叢培龍自信地說。
而對于未來,叢培龍更是有著長遠打算,“以后我們要利用這項專利技術繁育出更適合本地養殖的蜂種,改良區域內蜜蜂種群,提高區域內蜂蜜質量,持續增加養蜂戶及村集體的經濟收入,加速蜜蜂產業規模化進程。”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么好的蜂蜜就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于是,為了讓農戶的收益最大化,叢培龍和省科技廳另外兩名扶貧干部王洪喜、王春琳積極引進民營企業,著手建立西腰溝村特色農產品品牌,努力尋求更廣闊的市場化銷路。“目前創立了微店,建立線下西腰溝村特色農產品直營中心,力爭實現原生態蜂蜜從蜂場到餐桌的供應模式。”叢培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