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蜜蜂飼養較早,根據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推斷,在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324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養蜂活動。
公元30年前(戰國?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記述“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帷蜂蜜之廬。”這是我國f早的養蜂記載。

公元3世紀,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遠友諸山出蜜錯處,其處人家有養蜂者。其法以木為器,或十斛五斛,開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將作巢生育”的記載,其中“木器”即為當時的蜂窩,而“小孔”即為巢門。
公元420年?479年,南朝鄭輯之的《永嘉地記》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過,有—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納木桶中。以密涂桶。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的記載,其中“木桶”即是蜂窩,涂上蜂蜜后用于誘蜂。
公元779年?843年,唐朝賈島的《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第302卷“蜜部選”中有“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的記載,其中“鑿石養蜂”說明了當時人們還采用石制蜂窩飼養蜜蜂。
公元1030年?1100年,北宋蘇軾的《收蜜蜂》詩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能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種艾草,點燃后其煙能驅蜂;“布囊包裹”為用于裝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為采用竹篾編成的蜂窩或竹竿制成的蜂窩;“小窗”為蜂窩的巢門。

公元1313年,元朝王楨的《農書》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況:“以桿髙懸,笠帽召之4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蜂自避入笠中,收之,漸時歇定,將笠裝于布袋懸空處,至晚移停桶內”。“笠帽”為當時的收蜂籠;“桶”為當時的蜂窩。
公元1350年?1365年,劉基的《郁離子?靈邱丈人》對一個專業蜂場有這樣的敘述:“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坐有方,鋪有向,視其生息,調其喧寒,以恐其架構,如其生發,蕃而折之,寡則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稱其土蜂繩豹,夏無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其分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戶,而坐收其利”。“刳木以為蜂之宮”說明當時采用樹段挖空制成蜂窩養蜂。這些傳統養蜂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證,而且至今在我國一些偏僻山區還往往可以見到。如在甘肅省南部,用樹段做的蜂巢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