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王鎮東,筆者就注意到他臉上的點點瘢痕,與他35歲的年齡極不相稱,聽到筆者提及,他猛地撩起厚重的棉衣,手臂上密密麻麻的瘢痕更令人震驚。他稀松平常地說,這都是他的老朋友——蜜蜂生氣時猛烈攻擊的結果。最慘的一次,數百只蜜蜂沖上來,給他留下一百多個針眼,蜇得他睜不開眼睛。“隨著養蜂時間的延長和經驗的積累,奇跡出現了,現在不管有多少只蜜蜂蜇我,身上似乎是有了抗體,只是留下這點點的痕跡,卻再也不腫不疼了。”王鎮東笑得十分燦爛。

1981年出生的王鎮東,家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鐵嶺鎮南岔村,王家和蜜蜂的“交情”,是打他太姥爺時開始的,最初,先人以木桶養蜂為業,至今已80多年了。王鎮東自豪地說,生在這個家里的孩子,確確實實是在“蜜罐”里長大的,頓頓離不開蜂蜜,蜂蜜豆漿、蜂蜜饅頭、蜂蜜粥、蜂蜜牛奶、蜂蜜糖蒜,凡是能想到的可以摻蜜的食物,大人們都會舀起一勺濃濃的蜂蜜,慢慢融化進去,讓自家蜂蜜那綿軟的甜香滲進食物。如今,他9歲的兒子已經養成習慣,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光著小腳丫,偷偷跑到蜂蜜罐前,用手指深深的挖上一口純白的椴樹蜜放進嘴里,用清晨的甜蜜喚起新一天的美好。
在家鄉南岔村,左鄰右舍很少看見王鎮東的身影,手機也常常“不在服務區”。要是有急事想找他有個妙招,就是往山上走,哪里花開得最美最艷,保證有他和他的“老朋友”在那里忙碌。“養蜂已經20多年了,祖上傳下來的秘訣是去最深處最純凈的山林,找開得最美最盛的花。每次蜜蜂從深山的花叢中回來,肚子鼓鼓的,裝滿了蜜,我心里就踏實了。”王鎮東和他的蜜蜂就靠著一輛運輸車上山下山,穿梭于牡丹江各個林區之間,根據季節去往不同山脈、不同地形,辨識土壤滋養程度推測開花時間,找到當年最好的出蜜區。
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3月初,王鎮東都要去牡丹江附近的森林搭棚采風;尋尋覓覓一個月,基本在4月份,能找到當年氣候和環境最好的山脈,在大山腳下駐扎營地;5月份,讓蜜蜂充分適應環境,補足養分;接下來就是美不勝收的“蜜涌季”——6月的靜謐森林花粉、7月的純白椴樹雪蜜、8月的焦色如金的百花蜜……期間,還有極品蜂王漿陸續產出,大山深處的手工作坊徹夜忙碌,一罐罐雪白或金黃的蜂蜜壓制涌出,伴著森林的沁人芳香,王鎮東的制蜜生活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清新、香甜。冬季,大地一片白雪皚皚,辛勞了一年的蜜蜂進入蜂窖冬眠,王鎮東則忙于做蜂箱,修理養蜂用具,和蜂友交流經驗,暢想來年。

在“奔走”的采蜜中,王鎮東遇到過毒蛇鉆進被窩,熊瞎子打翻蜂箱,山上迷途受傷,但說到采蜜,他早已樂在其中。在南岔村里,鄉親們都知道只要是王鎮東拿回來的蜜,那品質自然好得沒話說,7天釀造波美度42°Bé的椴樹蜜是王鎮東的拿手好戲。“我做的必須是生產自然的成熟蜜,蜜蜂采回后,7天之內存放在蜂箱里不去干涉,就讓蜜蜂自己釀造,這樣釀出的蜜自然香甜,結晶后潔白細膩。為保證質量,我絕不會提前一分鐘讓蜂蜜出箱,這是對老祖宗手藝的尊重。”久居深山,不善交流的王鎮東認準了這個死理兒。
王鎮東告訴筆者,這么多年,釀蜜已成為他的愛好,一天不打開蜂箱看看這些勤勞的小家伙,一天不品嘗自家制造的雪蜜,就感到渾身不自在。說到釀蜜能掙多少錢,王鎮東笑著說,養家糊口就挺好,希望家中手藝可以世代相傳,很快他收住笑容,認真地說:“你知道嗎,我這成千上萬蜜蜂在大山深處傳花送粉,每年行至數千公里,它們所發揮的生態效益要遠遠大過我們所有養蜂人的經濟效益,這也是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守護森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