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石曲在檢查蜂箱的情況。 資料圖片
青藏高原上養蜜蜂?人都缺氧,蜜蜂能活?
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就選擇了這樣一條路:發展蜂蜜產業。那么,蜂蜜產業適合當地的情況和需求嗎?當初怎么引入的?目前又辦得咋樣?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環境惡劣,資源匱乏
貧困戶急需勞動技能
地處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的南木林縣,位于日喀則市東北部。
南木林縣扶貧辦副主任徐振春介紹說,這里絕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地形山巒起伏、河谷密布,既是西藏重要的農牧業產區,也是脫貧攻堅核心區,現有建檔立卡5189戶2406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7.5%,深度貧困鄉(鎮)17個,深度貧困村(居)146個。2017年,全年實現脫貧1033戶5664人,貧困發生率降低至21%。
“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我們縣整體上還處于深度貧困狀態,依舊是西藏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之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南木林顯得更典型、更突出。”徐振春說,一直梗阻著南木林縣脫貧之路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缺乏基礎設施,一個是缺乏技能人才。
“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勞動技能,接受實用技術培訓的意愿不強,導致勞務輸出大多是體力型的,而高收入的技能型較少。懂政策、用科技,能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把握市場、開展經營的帶頭人,就更少了。”徐振春說,受不利的交通地理條件制約,南木林的產業發展規模集聚效應差,對企業吸引力不強,很難拴住心、留住人;“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部分貧困人口滿足現狀,“等、靠、要”思想更是脫貧路上的阻礙。
“仁歐村是個典型。”徐振春介紹,該村農牧業、礦產等資源匱乏,2010年前,村辦企業、集體經濟的發展幾乎為零;并且,該村又是典型的貧困戶多、孤寡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病殘人員多的“四多”村莊,2012年農牧民年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不過,如今的變化,大得很。”
專家科普,干部帶頭
農牧民從反對到參與
大巴車開到海拔4100米的村口,就無法順著水泥小路進村了。下車步行,一個個都爬得氣喘吁吁,走幾步,停一停。
仁歐村,人均不到一畝地,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都很匱乏,畜牧業也不發達。村里這么窮,靠什么致富呢?“養蜂。”駐村工作隊隊長王文峰回答道。
海拔這么高,人都缺氧,蜜蜂還能活蹦亂跳地產蜜?況且,南木林也沒有搞養蜂產業的傳統啊。
“養蜂產業在西藏起步比較晚。過去,沒有人工飼養蜜蜂,直到2004年,我們所才著手研究。這也是我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原來,王文峰還有一個身份:西藏自治區農科院農業所副所長。通過項目組多年的攻關,他們終于研究出了一整套高海拔地區西方蜜蜂飼養技術和中華蜜蜂改良技術。
王文峰介紹,這套技術在乃東縣、江孜縣和波密縣等區域進行過示范推廣,后來隨著西藏自治區農科院駐村點的布局,又推向了南木林。“扶貧,難就難在選準產業,以適應當地的情況。某些高大上的項目,只能吊高群眾的胃口。養蜂,卻投資少、見效快、有銷路,村民都做得來。而且,南木林縣跟江孜縣的海拔、氣候條件差不多,把握很大。”
工作隊甫一進駐,就開始籌劃培訓蜜蜂養殖技術。然而,不少農牧民竟連蜜蜂是啥都不清楚。
王文峰直接把蜂箱搬到了空地上,讓大伙直觀地了解蜜蜂,結果更麻煩了。“這個‘蟲子’像蒼蠅似的,看著好惡心。”“飛來飛去的,蜇到人和牛羊咋辦?”村民議論著。
“我們長期從事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示范推廣工作,農牧民群眾對新事物有所抵觸,我們也已經見怪不怪。”面對大片的反對聲,團隊成員并不氣餒。
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家家走訪,耐心地介紹相關知識,村民們漸漸對蜜蜂和養蜂有了了解。時間一長,人們知道了蜜蜂一般不會蜇人和牲畜,顧慮便漸漸消除了。
被“驅逐”出村子的蜂箱,又回到了村里。“這個蜜蜂,別看它嗡嗡飛的,其實一點也不可怕。”王文峰對站在遠處觀瞧的學員們說道。
第一個愿意吃螃蟹的“大膽人”,是村支部書記尼瑪石曲。“我是黨員干部,我先試。養蜂好不好,試了才知道。”
看到有干部帶頭,一直頂著貧困戶帽子的巴桑也心動了。在跟家里人商量后,巴桑跟著村干部報了名。工作隊首先對巴桑這些學員進行養殖技巧培訓,再帶學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同區內外的蜂農交流取經。
工作隊利用申請的科研項目和扶貧項目經費,給學員們分批購進了230群(箱)蜜蜂。通過手把手地教和實地觀摩學習,首批培養的蜂農學員逐漸掌握了這門技術。養蜂第一年,大家就把投入的成本賺了回來。
養殖生產,包裝銷售
各環節提供工作崗位
養蜂產業在南木林當地扎了根,迅速形成了一個養蜂基地,培養了一批養蜂人員。村里也熱鬧了起來。“來參觀學習的,來買蜜的,有好多。”尼瑪石曲說。
“我在云南呢,這邊暖和,還有花,蜜蜂不用越冬,冬天也能采蜜。”電話那頭,已經靠著養蜂脫貧的巴桑得意地說,“運蜂車一年四季都不停。采下的蜜,一部分在當地賣,剩下的還能存下來,加工之后再銷售出去。現在,一年產蜜5噸多,能掙10多萬呢。”
運蜂車也是宣傳車,所到之處,有不少詢問養蜂的聲音。看到養蜂能快速致富,當地的年輕人對養蜂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培訓班連續辦了好幾期,許多地方都搶著請團隊成員和蜂農進行巡回講座。熱勁之下,南木林還成立了日喀則首家以蜜蜂養殖為主的農民合作社。
如今,蜂蜜產品已成了南木林的特色農產品,帶動著當地貧困戶努力實現技能脫貧。養蜂產業上的養殖、生產、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吸引了不少貧困戶投身其中,44名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摘帽。像養蜂這樣的項目,僅農科院駐村工作隊就給南木林帶來了52個,累計落實資金812.4萬元。
產業不能虛,標準不能低。為了帶領群眾選準致富路,經過遴選,273名像尼瑪石曲這樣的扶貧專干來到各個村鎮,帶領著貧困群眾挖掘窮根子,找到藥方子。146支駐村工作隊也派駐到村里,幾百個大大小小的項目都順利地落戶南木林的各個貧困村鎮,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更多的脫貧思路和致富項目。落地上馬的項目,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現在,村里已經形成了養蜂、養牛、電焊、汽車修理、糧油加工等幾個能給群眾帶來穩定收入的產業。村里的住宅區、產業區、商業區,都要請專業單位幫我們形成規劃,開了春就準備一項一項地實施。”尼瑪石曲盤算著。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6日 23 版)(責編:馮人綦、曹昆)